“三治融合”润民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乌兰木伦镇,作为伊金霍洛旗县域经济排头兵、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如何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上率先领跑?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乌兰木伦镇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网格化社会治理为创新,以强化基层党的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序推进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党建引领
由村民“上访”转变为干部“下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
“管理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更多的是通过等级关系,更多的是强调服从;治理则包括了自治、法治、德治等内涵,更加突出扁平化,更加强调参与性。”乌兰木伦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王新义介绍,为了实现这“一字之差”的转变,并将其优势最大化,该镇从管理内涵上进行不断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更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发展到哪里,群众需要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乌兰木伦镇充分发挥党在“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镇区、三个片区地域、资源、组织优势,三个片区分别设立一个非建制性党委,负责片区内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探索打造“一核三极、融合发展”的基层党建治理新模式,通过优化组织设置,织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
乌兰木伦镇以镇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布连片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载体,以布尔台格片区为主阵地,统筹片区村、社区、企业资源,强化“三个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干部定期“下沉”调研摸排,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矛盾纠纷治理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能力引领的作用,由村民“上访”转变为干部“下沉”。镇领导班子成员与村“两委”负责人,每月进行1次集中走访调研,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基层治理整体合力,做到及早主动解决和化解,把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聚焦村、社区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线索分类梳理机制,针对手机APP、电话反映、网格员摸排、群众反映、上级转办、调研走访矛盾纠纷线索,实行“双向派单”机制,根据诉求类型和处理权限,统一向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中心同时派单交办,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办理,并及时将处置结果向群众点对点反馈,真正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村、社区具体治理行动。
聚焦“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促进矛盾纠纷调解力量聚合,对于梳理反映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对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及时上报推动解决;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个方面,由村、社区“吹哨”,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报到”,驻村工作组牵头在村、社区聚合,共同破解矛盾纠纷问题。
如今,在乌兰木伦镇,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已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个末梢。因地制宜,党建引领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全镇各村、社区遍地开花,各具特色,为乌兰木伦社会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自治为基
从政府“单打独斗”到百姓“共同参与”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不应当由政府包办。坚持多元共治,将社会治理从政府“单打独斗”变政府主导、群众共同参与,才是好法子。
乌兰木伦,从哪里切题呢?党委政府“搭台”,但“戏”让群众来唱。
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上湾社区成为乌兰木伦镇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告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穿不进针”,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难题。
上湾社区地处全镇中心地带,辖区内有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和综合市场,居民多达10987人,且流动人口多。
“社区推行党建末梢治理,将支部建立在网格之上,把党的触角拓展到小区、楼栋和商圈,支部像磁铁一样发挥效力,把民心像‘铁粉’一样紧紧吸在一起。”上湾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志贤说,同时,探索出了“党支部+网格员+居民小组+乡贤服务+驻格警务”“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真正将全面、精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近期,上湾社区将辖区划分为10个网格,探索总结出“1+N+X”网格化基层治理新体系。“1”为网格负责人,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网格内网格员工作开展巡查、矛盾问题上报协调、突发事件处理;“N”为辖区各片区网格员,负责对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特殊人群、流动人口等动态信息数据进行梳理、录入、汇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X”为协理网格员,由各片区的志愿服务人员担任,协助网格负责人收集小区各类信息,及时上报小区隐患矛盾,建言献策,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教育、解释。
网中问民忧,入户解民困。这一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如涟漪般在乌兰木伦扩散。
“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引领是核心力,自治是源动力,法治是保障力,德治是软实力。”王新义说,“三治融合”在乌兰木伦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法治为纲
“事后救火”转移到“事前防火”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好事一般不来找我们,但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80后”薛虎燕是内蒙古赫扬律师事务所一名律师,到乌兰木伦镇开展法律援助,今年已是第4个年头了,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她笑着坦言。
“刚过来时,一天最多接手3起矛盾纠纷,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居民们的心气顺了,矛盾少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普法宣传。”薛虎燕欣慰地说。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如今,在乌兰木伦镇大街小巷,法治文化符号、元素随处可见,良法善治的法治精神引领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强大气场,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
聚焦如何减少矛盾、化解矛盾的同时,乌兰木伦镇还正在探索通过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综合施策,将治理重心从过去的“事后救火”转移到“事前防火”。
乌兰木伦第二派出所根据辖区内厂区多、矿区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协调多部门对辖区内的厂矿、车队、出租房屋以及流动人口展开全面梳理,积极推动警企合作,在智能安防等项目建设中成功引进企业优质资源,全面引入企业版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APP,变“社区民警上门采”为“企业单位主动采”,有效解决“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管理难题。
同时,对重点村、社区实行多警联合多名专职网格员重点防控新举措。以乌兰木伦村和乌兰木伦社区为试点,科学的配备民警辅警9人,专职网格员10人,开展实有人口、房屋的入户调查、排查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安全防范宣传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辖区综合治理能力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能。
“截至目前,10名网格员共摸排实有房屋1207户、人口2751人;安全、消防隐患15起,地界纠纷1起,及时妥善予以调处化解;排查出感情纠纷3起,予以重点监控。”乌兰木伦第二派出所教导员杨向军说,对重点户,提高见警率,形成心理震慑效应,以有效防止“小隐患”酿成“大问题”,保障辖区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稳定。
德治为领
从政府“要我干”到变成居民“我要干”
德治是“软实力”,也是良治善治的基石。
强化道德约束,可以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这种内化于心的改变,同样能量无穷。
谢洪英,上湾社区一名肢体残疾家庭妇女,46岁的她也是一名志愿者。热情洋溢的笑脸,亲切自然的谈吐,令人愉悦的亲和力,在她的身上到处散发着正能量,让人振奋。她说:“我收到的都是阳光,我奉献的也全是阳光。”
提到谢洪英的家庭,良好的家风,人人都竖大拇指,夫妻和睦,孝敬长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旗、市、自治区“最美家庭”;2017年,她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文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家人全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她上初一的儿子今年被市一中分校评为美德少年。
“以前,我有困难时候大家都来帮助我,现在只要遇到别人有困难,我就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我们要懂得感恩,全社会都这样做,亲人更加亲,邻里更加和睦,社会就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丽。”谢洪英深有感触地说。
“运用宣传教育、文艺演出、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不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让崇德向善的文明实践理念渐变成每一个居民的习惯。”乌兰木伦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妇联主席郭小艳介绍,随着“新时代讲习所”“好人进家园”“红榜送好人”等宣传活动不断开展,乌兰木伦镇涌现出一大批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道德模范”评选和“最美”精神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感染力、引领力逐步扩大。
李涵阅是“90后”,土生土长的乌兰木伦人。她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是上湾社区“萤火虫”志愿服务队一名队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涵阅主动挺身而出,穿上了“红马甲”,当起了一名联防联控志愿者,入户、量体温、摸排、走访、登记外来人员,积极配合社区共同抗击疫情。
上湾社区将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居民、党员按照特长爱好,分门别类构建起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志愿者队、环境卫士志愿服务队、“一家亲”法援民调志愿服务队等7支不同类别的服务小队,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基层的一些事情,土办法更管用,‘新乡贤’解决起来更方便,有时候社区办起来比较困难的事情,她们能办成,甚至我们说十句,不顶她们说一句。这是社区自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杨志贤说,通过不断创新载体,推动社会治理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从“为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基层治理活力不断增强。
而今,乌兰木伦镇以党建为引领,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纷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三治”融合、三拳紧握,基层政权更加巩固,自治活力得到释放,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基层治理的土壤变得愈加肥沃深厚,人民群众收获了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绿色名镇、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乡镇……一块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青山远黛,河水盈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乌兰木伦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这无疑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块古老神奇而又历经沧桑的热土再度优雅转身,绽放出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