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报告发布:90后被电信诈骗概率最高!男性是女性两倍
8月6日,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公益行动“微反诈行动”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9上半年)》,各年龄层中90后被骗概率高,中老年人被骗金额高。
该发布会由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腾讯公司联合主办。
男性被害人数量是女性的近两倍
《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9上半年)》统计发现,目前,各种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盘点为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等十大诈骗类型。其中,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返利诈骗合计占比超 70%,免费送诈骗、盗号诈骗少量存在,其余诈骗类型比例相当,诈骗场景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被害人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分别为 63%、37%,男性被害人数量是女性的近两倍。在十大诈骗类型中,除返利诈骗、兼职诈骗和免费送诈骗外,其余色情诈骗、交友诈骗、金融信用诈骗、交易诈骗、盗号诈骗、低价利诱诈骗、仿冒诈骗等诈骗类型中男性被害人均占比过半。
报告数据显示,18-28 岁之间的被害人所占比例高达 54%。90后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同时也因社会经历有限,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足,而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
正在读书或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18-21 岁)因经济能力有限,成为支付返利、免费送、低价利诱、招聘兼职等骗术的主要实施对象;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22-28 岁),一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情感、婚恋等方面的客观需求,故在色情、网络交友、金融信用方面遭遇诈骗比例较高。
报告显示,45岁以上被害人的人均受骗金额约为 7000元,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相关中等收入、经济自主经济自主的中老年人受骗比例更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老年人面临健康问题增加、收入来源逐渐减少等现状,养生保健和拓展收入渠道需求明显,加之触网时间相对较短、相关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在遭遇关于金融投资、养生保健、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诈骗时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和控制,投入大笔资金,劝导难度也较大。
报告调查显示,电信网络诈骗开始与赌博黑产相互勾连。在交友诈骗中,诈骗行为人以投资名义拉拢被害人参与赌博,或在博彩网站充值,在“情感攻势”“高利诱惑”和“赌徒心理”三重因素的影响下,被害人往往不能理性判断,越陷越深,不断投入大额资金。
报告指出,现阶段,“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相互交织,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的新趋势。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取,是“精准诈骗”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诈骗行为人为拓宽公民信息获取的渠道, 在广撒网式发布诈骗信息骗取被害人金钱的同时,往往还设法获得大量公民个人的信息,为再次实施精准诈骗提供“弹药”,进一步榨取被害人的价值。
诈骗行为人常以用户注册、商品邮寄及提供服务需要等为借口,要求被害人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地址、账号密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被害人往往防不胜防,甚至被骗后仍对其隐私信息的泄露毫无感知。
报告统计显示,随着公众防骗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网民参与到举报行动中。地域分布方面,举报者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华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东省位居榜首。
报告案例显示,犯罪分子通过“免费送”、低价利诱等手段,诱骗被害人转发分享带有诈骗链接或二维码的海报、宣传稿等内容,使大量用户在短时间内上当受骗。这种裂变式传播利用熟人关系的特性和从众心理,降低了被害人的警惕意识,无形中为诈骗行为作了掩护,得手率更高。参与其中的用户,不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也间接帮助诈骗行为人“扩大战果”,影响十分恶劣。
现阶段,黑产团伙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在有漏洞的目标网站服务器中建立“后门(webshell)”以拖取存储数据,通过交易、互换等方式批量获取,公开渠道抓取,甚至利用少量金钱报酬诱导个人出卖自己的身份信息。除此之外,亦存在部分公民自愿提供个人信息甚至身份资料的情况。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包括提供技术工具、居间倒卖、渠道疏通、资金结算等各个环节,可形成黑产闭环,尤其是在提供技术工具环节,对证明主观明知状态的证据要求较为严格,法律适用存在难点,致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屡打不尽。
公安部、最高检公布下一步打击诈骗工作方向
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网络黑产日趋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电信网络诈骗的迅速蔓延和高效敛财,离不开“海量账号”和“精准信息”这两大手段,与此相关的上游源头犯罪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对上游黑产的刑事规制困难重重,使得其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信网络诈骗输送“弹药”,严重威胁整个互联网生态安全。
会上发布,近三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31.5 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6 万个,捣毁窝点 1.7 万个;共查处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 14.6 万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7.9 万人,起诉 7.7 万人。腾讯 “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各类网络黑灰产打击行动,共计破获案件 646 件,抓获人员超过 11000名,涉案金额超过 220亿元。
会上发布,最高检先后挂牌督办了三批电信网络诈骗重特大案件,包括山东临沂徐玉玉被电信诈骗致死案等涉校学生被诈骗重点案件。仅第二批督办案件涉案金额近 4 亿元,被害人数达 25 万余人,犯罪嫌疑人约 1100余人,串并案共 5600余起。
同时,最高检联合多部门颁布司法解释,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关联犯罪的定罪量刑、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和主观故意的认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管辖、涉案财物的处理、调查取证和证据认定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发布会上,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张晓津、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副巡视员郭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丁海东、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总经理朱劲松、微信安全风控中心总经理陈勇共同启动微反诈行动。
会上发布,下一步,公安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黑产各环节的监测和溯源,建立网络黑产线索库,开展全链条打击,加大对互联网上生产销售“黑广播”、“伪基站”,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贩卖非实名手机卡、银行卡等灰黑产业的打击力度。
公安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反诈骗中心建设,加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线上查询、止付、冻结功能,大幅提升接警受案、电话快速拦截、涉案资金快速止付、信息流资金流查询、案件串并研判、侦查组织指挥等工作效能。进一步攻坚重点类案、重点地区及重点环节,探索资金流、电信流和人员流技战法,有效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源头。
“我们呼吁更多企业、媒体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全民反诈的工作中来,为警企合作网络共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说。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张晓津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做反诈骗行动派,用科技助力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犯罪,一方面需要司法机关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遏制其高发态势;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反诈骗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中国长安网 王颖)